河南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所在位置:首 页 > 文物资源 > 河南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
日期: 2024-04-28 点击: 1342   来源:hnwwjz 字体大小:

1.jpg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


  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艺术与科技的杰出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作。殷墟甲骨文、青铜器、玉器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突出代表之一。


2.jpg


  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是殷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殷墟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发现单字约4500个。其中,有近2000个单字已经被释读,常用字达1400余个,其它未被释读的大多是地名或人名。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中国文字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记录中国商代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文献。甲骨文的使用与传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发展的重大贡献。


  殷墟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目前,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已经超过5000件,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装饰品和车马器等。其中,青铜礼器厚重精美,发现有后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等一大批工艺高超的重器。在造型上常常以实际的或想象中的动物形象作为模型,如妇好鸮尊、妇好圈足觥、鸮卣等等。器表的花纹装饰崇尚繁缛,流行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的通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殷墟青铜器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达到了范铸工艺的最高水平。


  殷墟玉器体现出中国青铜时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象力,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据不完全统计,殷墟科学发掘出土的玉器已超过2600件。它以圆雕、俏色、双勾阴线为主要技法,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或动物形象。其独特的琢玉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殷墟时期的科学技术在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手工业、青铜冶炼、陶瓷等很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考古发掘表明,殷墟时期的手工业空前发达,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工艺水平极高。殷墟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由矿石混合冶炼发展到由铜、锡、铅料按比例混合冶炼的阶段,其独有的片范铸造法和复杂的铸铜工艺充分反映了殷商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已经使用了大量青铜构件,独辕双套双轮,结构精致复杂,体现出高超的机械、木作、青铜铸造等复合技术。总之,殷墟时期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jpg4.jpg


  殷墟宫殿宗庙建筑、王陵是中国古代早期宫殿、陵墓建筑的代表作。殷墟宫殿宗庙区规模宏大,已发现宫殿宗庙建筑80余座。这些建筑成组排列,或为宫室,或为宗庙,或为社坛,已具备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划雏形。主要建筑规模巨大、结构繁复、互相连属;多重院落组合有序,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开创了中国古代厅堂建筑的独特风格。殷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殷墟王陵区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区,共发现有带墓道大墓13座和2000多座祭祀坑和陪葬墓,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包括大墓5座,西区包括大墓8座。这种东、西分区的陵墓建设原则,开创了中国“昭穆”制度的先河。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


  殷墟近80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弥补了中国古代典籍中缺少商代文献的局限,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为研究中国早期文字史、古代信仰、社会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确切的物证。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见证了商代晚期由盛而衰的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中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帝乙征夷、帝辛失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均与此有关。


  总之,殷墟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甲骨文为主体的殷墟文字体系一脉相承数千年,对华夏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甲骨文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基本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殷墟青铜文化,集中体现了商代的艺术水准和社会风尚,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并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对中国同时代其它地区的青铜器造型、器物组合、纹饰,直至丧葬习俗、礼制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核心所在。殷墟的都城规划改变了夏代以及商代早期条块规划的布局形式,形成了以宫殿宗庙区为中心的环形、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总体规划格局;同时,巧妙地利用河曲等自然条件,构成了防御和防洪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富有科学性的规划原则和建筑艺术对以后的都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殷墟聚落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牢固的宗法结构。甲骨文的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殷商时期以族为社会单位,同族的人生前居住在一起,死后也葬在同一墓地,形成一个个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宗法关系严格的族邑聚落。在同一家族墓地内,墓葬大多呈规律性的分片分布,随葬的青铜礼器具有相同族徽。这种以族为基本社会组织的形式,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还留有这种社会组织的孑遗。


  殷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i、ii、iii、iv、vi等5项标准。


  北京时间2006年7月13日15时许,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将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版权所有: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官网  办公室电话:0371-63942955 电子邮箱:hnswjyyx@163.com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86号
Copyright © www.hnwwjz.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4059147号
技术支持:中钰网络
0371-63942955
hnswjyyx@163.com